第五章三十年代通俗小說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五章三十年代通俗小說
一、近現代通俗文學的興起和發展脈絡
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經濟發展為基礎得以滋長繁榮的,在內容上以傳統心理機制為核心的,在形式上繼承中國古代小說傳統為模式的文人創作或經文人加工創造的作品;在功能上側重於趣味性、娛樂性、知識性和可讀性,但也顧及“寓教於樂”的懲惡勸善效應;基於符合民族欣賞習慣的優勢,形成了以廣大市民層為主的讀者群,是一種被他們視為精神消費品的,也必然會反映他們的社會價值觀的商品性文學。
範伯群《<中國近現代通俗作家評傳叢書>總序》
狎邪小說:《品花寶鑒》1849(斷袖)、《花月痕》1872(才子落魄、佳人蒙塵)
《海上花列傳》1892(□□列傳)、《孽海花》1903(政治神話、女權議論)
公案俠義小說:《蕩寇志》1878、《三俠五義》1878、《老殘游記》1906 (“文俠”)
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1905、《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1909(“游戲文人”)
科幻小說:《新□□記》1902(幻想1962年)、《新紀元》1908(幻想2000年)
被壓抑的現代性——沒有晚清,何來“五四”?
參見:王德威.想象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M].
民國初期 ----- 社會言情小說
01、“鴛鴦蝴蝶—禮拜六派”小說(舊派言情小說)------ 內容婚戀悲情,形式駢散結合
徐枕亞《玉梨魂》1912、吳雙熱《孽冤鏡》1912、李定夷《霣玉怨》1912
02、社會譴責小說—黑幕小說-----羅列社會醜聞、街談巷議、逸聞軼事
李涵秋《廣陵潮》1909-1919、朱瘦菊(海上說夢人)《歇浦潮》1916-1921、平襟亞(網蛛生)《人海潮》1926
向愷然(平江不肖生)《留東外史》1918
張恨水:《南國相思譜》1919、《春明外史》1924-1929
報人楊杏元和青樓女子梨雲、才女李冬青的愛情故事,由此展開當時社會上層下層各種紛繁的生活畫面。這顯示是繼承了《廣陵潮》《戰地鶯花錄》傳統的以“社會為經,言情為緯”的體式,可上溯至清末譴責小說、狎邪小說和《儒林外史》。
武俠小說(《紅雜志》1922《偵探世界》1923)
“南向北趙”——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俠傳》1923、《近代俠義英雄傳》1923
趙煥亭《奇俠精忠傳》1923、《大俠殷一官軼事》1925、《馬鷂子全傳》1926
偵探小說:周瘦鵑譯《福爾摩斯探案集》1916、程小青“霍桑探案”系列 1914、《神農》《活屍》《新婚劫》《案中案》
歷史小說:葉小鳳《古戍寒笳記》1914、蔡東藩《歷朝通俗演義》1916-1926、包天笑《留芳記》1922
這些舊派小說一律顯示了過渡的性質,在表達“世變”“人情”和運用小說形式方面,都顯得滯後。//而在發揮文化消費功能的同時,又暗暗為新文學的產生準備了一些條件。比如在作品裏輸入要求婚戀自主的民主思想、個性主義因素;部分地吸收外來文學技術。《玉梨魂》接受了茶花女的影響,也十分明顯。周瘦鵑在《禮拜六》雜志上介紹大仲馬、莫泊桑、狄更斯、托爾斯泰等世界名作家的短篇小說,到1917年結集出版了《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刻》。//只是這些小的變動,不足以在舊文學的基地上自發地經過調整產生出新文學。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二十到三十年代:
“五四”新文化運動對舊派通俗小說的批判
01、周作人《論黑幕》、魯迅《勸告小說家勿再編黑幕小說一類函稿》《關於<小說世界>》、胡適《建設的文學革命論》、茅盾《自然主義與中國現代小說》
02、“文藝大眾化”討論:瞿秋白《大眾文藝的問題》、魯迅《文藝的大眾化》、《門外雜談》、茅盾《問題中的大眾文藝》、《“連環圖畫小說”》-------提出運用“舊形式”和“大眾語”,以便將革命文學伸向群眾。
03、“雅俗互動”的文學態勢
隨著新文學部分地“俗”化,通俗文學在向新文學和外國文學定型的模式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品味,反過來由“俗”及“雅”。雅俗互動的過程並不平衡:通俗的“雅化”是悄然進行的;新文學爭奪大眾的聲勢在抗戰以前“雷聲大,雨點小”;張資平等的“俗化”受到嚴厲斥責,被認為是新文學的“墮落”;而當時北方的京派文學卻我行我素,不受市場牽制,執著於它的純文學化的努力。
二、張恨水的社會言情小說
張恨水(1895-1967):安徽安慶潛山市人。原名張心遠,筆名出自李煜《相見歡》“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現代文學史上的“章回小說大家”。
1911年開始發表作品;1924年憑借九十萬言的章回小說《春明外史》一舉成名。張恨水作品上承章回小說,下啟通俗小說,雅俗共賞,對舊章回小說進行了革新,促進了新文學與通俗文學的交融。
代表作有《金粉世家》1927-1932;《啼笑因緣》1930;《丹鳳街》1940;《八十一夢》1942等。
“我一貫主張,寫章回小說,向通俗道路上走,絕不寫出人家看不懂的文字。”
“中國的小說,還很難脫掉消閑的作用。”
“我們是否願意以供人消遣為己足?……決不能打腫了臉裝胖子,而能說他的小說,是能負得起文藝所給予的使命的。”
《金粉世家》是張恨水走出鴛鴦蝴蝶派章回小說的標志。
1、人物連貫,構思統一
2、社會、言情有機結合
只見冷清秋穿了一件雨過天青色錦雲葛的長袍,下面配了淡青色的絲襪,淡青色的鞋子。她站在竹簾子外面,廊檐底下,那種新翠的樹蔭,映著一身淡青的軟料衣服,真是飄飄欲仙。
白秀珠穿著一件銀杏色閃光印花緞的長衫,挖著雞心領,露出胸脯前面一塊水紅色薄綢的襯衫。襯衫上面,又露出一串珠圈,真是當得“艷麗”二字。……可是情人的眼光,是沒有定準的,愛情濃厚的時候,情人就無處不美。愛情淡薄的時候,美人就無處不平常。
3、繼承《紅樓夢》的風範
01、人物與場景的工筆描寫。
“所以他除了讀書而外,沒有一樁事是不順心的。這天他因天氣很好,起了一個早,九點多鐘就起來了。在家中吃了一些點心,叫了李福、張順、金榮、金貴四個聽差,備了五匹馬,主仆五人,簇擁著出了西直門,向頤和園而來。燕西將身上堆花青緞馬褂脫下,扔給了聽差,身上單穿一件寶藍色細絲駝絨長袍,將兩只衫袖,微微卷起一點,露出裏面豆綠春綢的短夾襖。右手勒著馬韁繩,左手拿著一根湘竹湖絲灑雪鞭。兩只漆皮鞋,踏著馬鐙子,將馬肚皮一夾,一揚鞭子,騎下的那匹玉龍白馬,在大道至上,掀開四蹄,飛也似的往西馳去。
“只見那女子挽著如意雙髻,髻發裏面,盤著一根鵝黃絨繩,越發顯得發光可鑒。身上穿著一套青色的衣裙,用細條白辮周身來滾了。項脖上披著一條西湖水色的蒙頭紗,被風吹得翩翩飛舞。燕西生長金粉叢中,雖然把倚紅偎翠的事情看慣了,但是這樣素凈的妝飾,確實百無一有。他不看猶可,這看了之後,不覺得又看了過去。只見那雪白的面孔上,微微放出紅色,疏疏的一道黑劉海披到眉間,配著一雙靈活的眼睛,一望而知,是個玉雪聰明的女郎。”
02、對女子才藝、詩情、操守的讚美,寄托了對東方式冰清玉潔的傳統風範的傾心。小說充溢著一種道德理想,以及這種道德理想受到現實無情摧殘後引發的傷痛感慨。
03、繁華與冷清的對照寫法。“所以一個冷淡的所在,最怕是有過去的繁華來對照呢。”
4、延續傳統小說的“似真幻覺”(“楔子”及“尾聲”)
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志怪小說。前者的代表是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等,後者的代表是幹寶的《搜神記》等。
唐傳奇多傳寫奇聞異事,為文言短篇小說。改變了六朝小說粗陳梗概的敘述方法,開始進行具體細致的人物、情節和生活場景的描寫,標志著古代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已真正成熟。
宋元小說以“話本”最出色,為白話短篇小說。話本是說話藝人講演故事的底本。隨著“說話”藝術的不斷發展,逐漸成為宋代一種嶄新的文學樣式。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高峰期,這一時期出現了短篇擬話本小說,即一些文人在潤色、加工宋元明話本舊篇的同時,有意模仿其樣式體制而獨立創作一些生動的白話短篇新小說。如馮夢龍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淩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明清時期還出現了章回體長篇小說,如“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等。特點是分回標目,常取一個或兩個中心事件為一回,每回篇幅大致相等,情節前後銜接,開頭、結尾常用“話說”“且聽下回分解”等口頭語,中間穿插詩詞韻文,結尾故設懸念吸引讀者。
說話情景無疑地替明、清小說家提供了一個遁辭,使他們借一超然無我的聲音從事實為私人興趣的描寫。借著說話人的全知視角所設定的“適中距離”,這些作家似乎超越了個人經驗的層面,而達到了一個更廣大、更可以公開的意義範圍中。這種傾向特別可以在從《金瓶梅》到李漁的《肉蒲團》以及“三言”“二拍”等小說中的猥褻情節描寫得到證實。在這些作品中,作者顯然對刺探風月韻事有極大的興趣(這當然多少也反映了當時的倫理觀),但同時他們口頭上又得明白表示嚴謹的道德尺度。欲解決此種兩難的困境,他們使用說話人的全知視角及修辭策略來達到一石二鳥的目的:一方面說話人豁達老練、實事求是的聲音,允許他們以一種詳細卻又漠不關己的超然態度敘述一些風月細節;另一方面,憑著權威式的認知語氣和先驗的社會/文化的意念,說話人即使在敘述最露骨的場面時仍暗示我們,他的用意無非是帶領我們相信,他的故事是在更廣大的道德內省之下有感而發。因此,說話人很巧妙地同時扮演了兩個角色:一為偷窺者,他的“報道”滿足了讀者及作者自己的好奇心;另一為社會尺度的代言人……。
——王德威《想象中國的方法 歷史·小說·敘事》
三、從南北兩派武俠小說到新派武俠小說
1、中國文學中的“俠”文化傳統
《史記》寫刺客,已有俠士風範。另有游俠列傳:曲之俠、布衣之俠、閭巷之俠;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
夾人也。夾人者,不惜犧牲自身去幫助他人匡扶正義。
今游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俠文化:
自元末明初,《水滸傳》標榜“忠義”後,“盜俠”漸隱而“官俠”大盛。
民國武俠小說仍是以“官俠”為主,如向愷然《江湖奇俠傳》、趙煥亭《奇俠精忠傳》、朱貞木的《羅剎夫人》等。
2、從南北兩派武俠小說到新派武俠小說
轉折點——
梁羽生(1924-2009):廣西蒙山人,40年代末遷港。
代表作:《白發魔女傳》、《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等
與金庸、古龍合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開風氣也,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
為什麽只有香港重拾和發揮了“俠文化”傳統?
1、缺乏人文精神的50年代香港,以報刊為陣地,以吸引讀者為目的,直接促進了以武俠小說和言情小說為代表的通俗文學的發達。
2、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對武俠小說進行了限制和查禁,以至於20-40年代風靡一時的“南向(愷然)北趙(煥亭)”、“北派四大家”(還珠樓主、白羽、鄭證因、王度廬)以及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之祖”的朱貞木,或隱退,或轉移寫作陣地。
3、50年代初,臺灣以“戒嚴法”查禁一切“有礙民心士氣”的作品;50年代末,臺灣又以“暴雨專案”全面取締大陸、香港出版的新舊武俠小說,計有500多部。對金庸作品的查禁,直到1979年才解凍。
4、只有香港,對文化采取“消極不扶持”態度,將文化全部放逐於市場之中,沒有意識形態的限制和規定。
3、金庸的武俠小說
金庸(1924—2018)原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1948年移居香港。知名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
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55年開始武俠創作,第一部武俠作品為《書劍恩仇錄》;1972年封筆,最後一部武俠作品為《鹿鼎記》。
①金庸其人
金庸與夏夢
第一任妻子:杜治芬;第二任妻子:朱玫;第三任妻子:林樂怡
長子:查傳俠;次子:查傳倜;大女兒:查傳詩;小女兒:查傳訥
當我們註意金庸作品的產生和接受時,首先需要註意的就是他的作品就其文本自身而言就是極不確定的。有不少學者曾經指出他的作品按照傳統的藝術形式觀念來看,在結構上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因為他的許多作品最初是以報紙連載的形式分段寫作和發表的,缺少整體的構思。實際上金庸作品不僅在最初發表時缺少整體構思,後來也還在一遍遍修改,似乎沒有經典文本應有的恒定性。
“金迷”們究竟關心的是什麽?百度金庸吧和相關論壇中“金迷”所發的議論中,有很大一部分帖子是把金庸的各部作品(有時還帶上其他人的武俠小說)混在一起談論。比如:如果回到古代,你希望自己是什麽級別的武林高手?簫峰VS郭靖、《天龍八部》與《射雕英雄傳》之武功考證,劍魔獨孤求敗、劍神西門吹雪、劍聖葉孤城你們喜歡哪個?還有議論金庸小說中哪個美女最美、哪個反面人物最陰毒等等。這些議論所涉及的內容都與金庸以及其他武俠作品中所描寫的人物形象、行為、性格有關。
但這種議論卻不屬於傳統的文本批評,不僅因為許多議論的內容離開了武俠故事,更重要的是在這些議論中實際上構造出了一個超出具體的作品的大敘事空間。當人們把金庸的幾部作品(有時還要加上其他人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較其中的人物和行動時,具有結構整體性的具體文本就己經瓦解了。
——高小康《金庸:一個非文本研究的對象》,《學術研究》2007年第9期
② 《越女劍》——對歷史的戲仿
寫於1969—1970年之交,金庸最後一篇動筆的武俠小說。
金庸本想根據清代畫家任渭長的《卅三劍客圖》寫出33篇武俠小說,但僅完成了第一篇《越女劍》。另為《卅三劍客圖》翻查眾多筆記雜錄,或加考證,或作白話譯寫,或附評論,是為《越女劍》附錄,同《越女劍》一起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之俠客行》之後。
越女原型“趙處女”,最早見於《吳越春秋》,在唐《藝文類聚》及《劍俠傳》(《卅三劍客圖》取材於此)中亦有記載,明末馮夢龍所著演義小說《東周列國志》中也有。
《越女劍》既是金庸武俠小說系列中最短小的一部(1.6萬字),也是故事時間距今最為久遠的一部(其餘多以宋元明清為背景。)
《吳越春秋》,東漢趙曄撰。:今聞越有處女,出於南林,國人稱善。願王請之,立可見。……當世莫勝越女之劍。
《劍俠傳》,明代王世貞撰。:袁公即挽林杪之竹似桔橰,末折地,女接其末。公操其本而刺女。女因舉杖擊之,公即上樹,化為白猿。
《東周列國志》,明代馮夢龍撰。:老翁即挽林內之竹,如摘腐草,欲以刺處女。竹折,末墮於地。處女即接取竹末,還刺老翁。老翁忽飛上樹,化為白猿,長嘯一聲而去。使者異之。
歐冶子,(約公元前514年前後),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越國人,古代鑄劍鼻祖,龍泉寶劍創始人。
根據春秋《左傳·桓公十年》、東漢《越絕書·外傳記寶劍》、晉《博物志》、明《東周列國志》等記載,歐冶子曾為越王勾踐鑄了五柄寶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為楚昭王鑄了三柄名劍:七星龍淵(後因在龍泉處鑄劍,改名龍泉劍)、泰阿、工布。後吳王闔閭攻破楚國,占領楚國郢城,又一度攻占越國,寶劍落入吳國。後工布劍被吳王夫差賜予伍子胥自殺。吳越爭霸,吳國終被越國所滅,工布劍又被越王勾踐賜予文種自殺。
《越女劍》中提到歐冶子之徒風胡子助吳鑄劍,薛燭助越鑄劍。
阿青:
範蠡見這少女一張瓜子臉,睫長眼大,皮膚白皙,容貌甚是秀麗,身材苗條,弱質纖纖,心下不忍,又叫:“姑娘,快過來!”那少女轉頭應聲道:“是了!”……
卻見那少女在劍網之中飄忽來去,淺綠色布衫的衣袖和帶子飛揚開來,好看已極,但聽得“啊喲”、嗆啷之聲不斷,吳國眾劍士長劍一柄柄落地,一個個退開,有的舉手按眼,有的蹲在地下,每一人都被刺瞎了一只眼睛,或傷左目,或損右目。
那少女收棒而立,嬌聲道:“你們殺了我羊兒,賠是不賠?”
……
八十名越國劍士沒學到阿青的一招劍法,但他們已親眼見到了神劍的影子。每個人都知道了,世間確有這樣神奇的劍法。八十個人將一絲一忽勉強捉摸到的劍法影子傳授給了旁人,單是這一絲一忽的神劍影子,越國武士的劍法便已無敵於天下。
驀地裏宮門外響起了一陣吆喝聲,跟著嗆啷啷、嗆啷啷響聲不絕,那是兵刃落地之聲。這聲音從宮門外直響進來,便如一條極長的長蛇,飛快的游來,長廊上也響起了兵刃落地的聲音。一千名甲士和一千名劍士阻擋不了阿青。
範蠡向西施瞧了一眼,朗聲道:“阿青,我在這裏。”
“裏”字的聲音甫絕,嗤的一聲響,門帷從中裂開,一個綠衫人飛了進來,正是阿青。她右手竹棒的尖端指住了西施的心口。
她凝視著西施的容光,阿青臉上的殺氣漸漸消失,變成了失望和沮喪,再變成了驚奇、羨慕,變成了崇敬,喃喃的說:“天……天下竟有著……這樣的美女!範蠡,她……她比你說的還……還要美!”纖腰扭處,一聲清嘯,已然破窗而出。
清嘯迅捷之極的遠去,漸遠漸輕,餘音裊裊,良久不絕。
數十名衛士疾步奔到門外。衛士長躬身道:“大夫無恙?”範蠡擺了擺手,眾衛士退了下去。
範蠡握著西施的手,道:“咱們換上庶民的衣衫,我和你到太湖劃船去,再也不回來了。”
西施眼中閃出無比快樂的光芒,忽然之間,微微蹙起了眉頭,伸手捧著心口。阿青這一棒雖然沒戳中她,但棒端發出的勁氣已刺傷了她心口。
兩千年來人們都知道,“西子捧心”是人間最美麗的形象。
③從《越女劍》說開去——金庸筆下的愛情套路
金庸小說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它寫出一個人類至今仍捉摸不透的、既可讓人上天堂又可讓人下地獄的‘情’字。而不了解金庸與夏夢的這一段情,就不會讀懂他在小說中“情緣”的描寫。 ——三毛
黎姿:2001版《倚天屠龍記》飾演趙敏
許晴:2001版《笑傲江湖》飾演任盈盈
朱茵:1994版《射雕英雄傳》飾演黃蓉
01、妖女嫁了人,還是妖女嗎?
No.3 郭靖不是“妻管嚴”!黃蓉才是“夫管嚴”!
郭芙:“爹雖肯聽媽的話,但遇上大事,媽是從不違拗爹爹的。”
黃藥師:“她自己嫁得如意郎君,就不念別人相思之苦?我這寶貝女兒
就只向著丈夫,嘿嘿,出嫁從夫,三從四德,好了不起!”
——《神雕俠侶》
No.2 為什麽是趙敏,不是周芷若?
張無忌:“你殺一個人,自己便多一分罪孽。你自己日後想起來,良心定會不安……給你殺了的人,死後什麽都不知道了,倒也罷了,可是他的父母子女、兄弟妻子可有多傷心難受?……我義父殺了不少人,我知道他嘴裏雖然不說,心中卻是非常懊悔……” ——《倚天屠龍記》
Ps.張無忌的代表性意義——
寫“夢”的文學——男人的夢!背負家仇/遭受迫害——覆仇——失敗——重傷/流亡/隱逸
1.高手或秘籍(內力+武功)覆仇成功——隱逸
2.愛人(母親)放棄覆仇——隱逸
No.1 忍術天下第一的任盈盈!
令狐沖:“盈盈,我對小師妹始終不能忘情,盼你不要見怪。”盈盈道:“我自然不會怪你。如果你當真是個浮滑男子,負心薄幸,我也不會這樣看重你了。”低聲道:“我開始……開始對你傾心,便因在洛陽綠竹巷中,隔著竹簾,你跟我說怎樣戀慕你的小師妹……” ——《笑傲江湖》
本書結束時,盈盈伸手扣住令狐沖的手腕,嘆道:“想不到我任盈盈竟也終身和一只大馬猴鎖在一起,再也不分開了。” 盈盈的愛情得到圓滿,她是心滿意足的,令狐沖的自由卻又被鎖住了。或許,只有在儀琳的片面愛情之中,他的個性才極少受到拘束。人生在世,充分圓滿的自由根本是不能的。解脫一切欲望而得以大徹大悟,不是常人之所能。——《笑傲江湖》後記(節選)
女性門派的命運走向:古墓派、天山靈鷲宮、峨眉派
“我崇拜女性……女性的武功不一定比男性強,但她們具有男性所沒有的一個根本優點:把名譽、地位、面子、財富、權力、禮法、傳統、教條、社會責任等等等等看得那麽重要,而專註於愛情與家庭。女人往往愛得比男人深刻,至少在潛意識裏是這樣。許多男性在國家、民族等等漂亮的借口下追逐名利,追逐權力,追逐身外之物,貪汙腐敗,做了許多壞事,而女性往往看輕這一切。我對女性的崇拜和描寫,就想間接地否定男性社會中扭曲人性、輕視真情的這一切。”——金庸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一、近現代通俗文學的興起和發展脈絡
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經濟發展為基礎得以滋長繁榮的,在內容上以傳統心理機制為核心的,在形式上繼承中國古代小說傳統為模式的文人創作或經文人加工創造的作品;在功能上側重於趣味性、娛樂性、知識性和可讀性,但也顧及“寓教於樂”的懲惡勸善效應;基於符合民族欣賞習慣的優勢,形成了以廣大市民層為主的讀者群,是一種被他們視為精神消費品的,也必然會反映他們的社會價值觀的商品性文學。
範伯群《<中國近現代通俗作家評傳叢書>總序》
狎邪小說:《品花寶鑒》1849(斷袖)、《花月痕》1872(才子落魄、佳人蒙塵)
《海上花列傳》1892(□□列傳)、《孽海花》1903(政治神話、女權議論)
公案俠義小說:《蕩寇志》1878、《三俠五義》1878、《老殘游記》1906 (“文俠”)
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1905、《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1909(“游戲文人”)
科幻小說:《新□□記》1902(幻想1962年)、《新紀元》1908(幻想2000年)
被壓抑的現代性——沒有晚清,何來“五四”?
參見:王德威.想象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M].
民國初期 ----- 社會言情小說
01、“鴛鴦蝴蝶—禮拜六派”小說(舊派言情小說)------ 內容婚戀悲情,形式駢散結合
徐枕亞《玉梨魂》1912、吳雙熱《孽冤鏡》1912、李定夷《霣玉怨》1912
02、社會譴責小說—黑幕小說-----羅列社會醜聞、街談巷議、逸聞軼事
李涵秋《廣陵潮》1909-1919、朱瘦菊(海上說夢人)《歇浦潮》1916-1921、平襟亞(網蛛生)《人海潮》1926
向愷然(平江不肖生)《留東外史》1918
張恨水:《南國相思譜》1919、《春明外史》1924-1929
報人楊杏元和青樓女子梨雲、才女李冬青的愛情故事,由此展開當時社會上層下層各種紛繁的生活畫面。這顯示是繼承了《廣陵潮》《戰地鶯花錄》傳統的以“社會為經,言情為緯”的體式,可上溯至清末譴責小說、狎邪小說和《儒林外史》。
武俠小說(《紅雜志》1922《偵探世界》1923)
“南向北趙”——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俠傳》1923、《近代俠義英雄傳》1923
趙煥亭《奇俠精忠傳》1923、《大俠殷一官軼事》1925、《馬鷂子全傳》1926
偵探小說:周瘦鵑譯《福爾摩斯探案集》1916、程小青“霍桑探案”系列 1914、《神農》《活屍》《新婚劫》《案中案》
歷史小說:葉小鳳《古戍寒笳記》1914、蔡東藩《歷朝通俗演義》1916-1926、包天笑《留芳記》1922
這些舊派小說一律顯示了過渡的性質,在表達“世變”“人情”和運用小說形式方面,都顯得滯後。//而在發揮文化消費功能的同時,又暗暗為新文學的產生準備了一些條件。比如在作品裏輸入要求婚戀自主的民主思想、個性主義因素;部分地吸收外來文學技術。《玉梨魂》接受了茶花女的影響,也十分明顯。周瘦鵑在《禮拜六》雜志上介紹大仲馬、莫泊桑、狄更斯、托爾斯泰等世界名作家的短篇小說,到1917年結集出版了《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刻》。//只是這些小的變動,不足以在舊文學的基地上自發地經過調整產生出新文學。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二十到三十年代:
“五四”新文化運動對舊派通俗小說的批判
01、周作人《論黑幕》、魯迅《勸告小說家勿再編黑幕小說一類函稿》《關於<小說世界>》、胡適《建設的文學革命論》、茅盾《自然主義與中國現代小說》
02、“文藝大眾化”討論:瞿秋白《大眾文藝的問題》、魯迅《文藝的大眾化》、《門外雜談》、茅盾《問題中的大眾文藝》、《“連環圖畫小說”》-------提出運用“舊形式”和“大眾語”,以便將革命文學伸向群眾。
03、“雅俗互動”的文學態勢
隨著新文學部分地“俗”化,通俗文學在向新文學和外國文學定型的模式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品味,反過來由“俗”及“雅”。雅俗互動的過程並不平衡:通俗的“雅化”是悄然進行的;新文學爭奪大眾的聲勢在抗戰以前“雷聲大,雨點小”;張資平等的“俗化”受到嚴厲斥責,被認為是新文學的“墮落”;而當時北方的京派文學卻我行我素,不受市場牽制,執著於它的純文學化的努力。
二、張恨水的社會言情小說
張恨水(1895-1967):安徽安慶潛山市人。原名張心遠,筆名出自李煜《相見歡》“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現代文學史上的“章回小說大家”。
1911年開始發表作品;1924年憑借九十萬言的章回小說《春明外史》一舉成名。張恨水作品上承章回小說,下啟通俗小說,雅俗共賞,對舊章回小說進行了革新,促進了新文學與通俗文學的交融。
代表作有《金粉世家》1927-1932;《啼笑因緣》1930;《丹鳳街》1940;《八十一夢》1942等。
“我一貫主張,寫章回小說,向通俗道路上走,絕不寫出人家看不懂的文字。”
“中國的小說,還很難脫掉消閑的作用。”
“我們是否願意以供人消遣為己足?……決不能打腫了臉裝胖子,而能說他的小說,是能負得起文藝所給予的使命的。”
《金粉世家》是張恨水走出鴛鴦蝴蝶派章回小說的標志。
1、人物連貫,構思統一
2、社會、言情有機結合
只見冷清秋穿了一件雨過天青色錦雲葛的長袍,下面配了淡青色的絲襪,淡青色的鞋子。她站在竹簾子外面,廊檐底下,那種新翠的樹蔭,映著一身淡青的軟料衣服,真是飄飄欲仙。
白秀珠穿著一件銀杏色閃光印花緞的長衫,挖著雞心領,露出胸脯前面一塊水紅色薄綢的襯衫。襯衫上面,又露出一串珠圈,真是當得“艷麗”二字。……可是情人的眼光,是沒有定準的,愛情濃厚的時候,情人就無處不美。愛情淡薄的時候,美人就無處不平常。
3、繼承《紅樓夢》的風範
01、人物與場景的工筆描寫。
“所以他除了讀書而外,沒有一樁事是不順心的。這天他因天氣很好,起了一個早,九點多鐘就起來了。在家中吃了一些點心,叫了李福、張順、金榮、金貴四個聽差,備了五匹馬,主仆五人,簇擁著出了西直門,向頤和園而來。燕西將身上堆花青緞馬褂脫下,扔給了聽差,身上單穿一件寶藍色細絲駝絨長袍,將兩只衫袖,微微卷起一點,露出裏面豆綠春綢的短夾襖。右手勒著馬韁繩,左手拿著一根湘竹湖絲灑雪鞭。兩只漆皮鞋,踏著馬鐙子,將馬肚皮一夾,一揚鞭子,騎下的那匹玉龍白馬,在大道至上,掀開四蹄,飛也似的往西馳去。
“只見那女子挽著如意雙髻,髻發裏面,盤著一根鵝黃絨繩,越發顯得發光可鑒。身上穿著一套青色的衣裙,用細條白辮周身來滾了。項脖上披著一條西湖水色的蒙頭紗,被風吹得翩翩飛舞。燕西生長金粉叢中,雖然把倚紅偎翠的事情看慣了,但是這樣素凈的妝飾,確實百無一有。他不看猶可,這看了之後,不覺得又看了過去。只見那雪白的面孔上,微微放出紅色,疏疏的一道黑劉海披到眉間,配著一雙靈活的眼睛,一望而知,是個玉雪聰明的女郎。”
02、對女子才藝、詩情、操守的讚美,寄托了對東方式冰清玉潔的傳統風範的傾心。小說充溢著一種道德理想,以及這種道德理想受到現實無情摧殘後引發的傷痛感慨。
03、繁華與冷清的對照寫法。“所以一個冷淡的所在,最怕是有過去的繁華來對照呢。”
4、延續傳統小說的“似真幻覺”(“楔子”及“尾聲”)
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志怪小說。前者的代表是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等,後者的代表是幹寶的《搜神記》等。
唐傳奇多傳寫奇聞異事,為文言短篇小說。改變了六朝小說粗陳梗概的敘述方法,開始進行具體細致的人物、情節和生活場景的描寫,標志著古代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已真正成熟。
宋元小說以“話本”最出色,為白話短篇小說。話本是說話藝人講演故事的底本。隨著“說話”藝術的不斷發展,逐漸成為宋代一種嶄新的文學樣式。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高峰期,這一時期出現了短篇擬話本小說,即一些文人在潤色、加工宋元明話本舊篇的同時,有意模仿其樣式體制而獨立創作一些生動的白話短篇新小說。如馮夢龍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淩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明清時期還出現了章回體長篇小說,如“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等。特點是分回標目,常取一個或兩個中心事件為一回,每回篇幅大致相等,情節前後銜接,開頭、結尾常用“話說”“且聽下回分解”等口頭語,中間穿插詩詞韻文,結尾故設懸念吸引讀者。
說話情景無疑地替明、清小說家提供了一個遁辭,使他們借一超然無我的聲音從事實為私人興趣的描寫。借著說話人的全知視角所設定的“適中距離”,這些作家似乎超越了個人經驗的層面,而達到了一個更廣大、更可以公開的意義範圍中。這種傾向特別可以在從《金瓶梅》到李漁的《肉蒲團》以及“三言”“二拍”等小說中的猥褻情節描寫得到證實。在這些作品中,作者顯然對刺探風月韻事有極大的興趣(這當然多少也反映了當時的倫理觀),但同時他們口頭上又得明白表示嚴謹的道德尺度。欲解決此種兩難的困境,他們使用說話人的全知視角及修辭策略來達到一石二鳥的目的:一方面說話人豁達老練、實事求是的聲音,允許他們以一種詳細卻又漠不關己的超然態度敘述一些風月細節;另一方面,憑著權威式的認知語氣和先驗的社會/文化的意念,說話人即使在敘述最露骨的場面時仍暗示我們,他的用意無非是帶領我們相信,他的故事是在更廣大的道德內省之下有感而發。因此,說話人很巧妙地同時扮演了兩個角色:一為偷窺者,他的“報道”滿足了讀者及作者自己的好奇心;另一為社會尺度的代言人……。
——王德威《想象中國的方法 歷史·小說·敘事》
三、從南北兩派武俠小說到新派武俠小說
1、中國文學中的“俠”文化傳統
《史記》寫刺客,已有俠士風範。另有游俠列傳:曲之俠、布衣之俠、閭巷之俠;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
夾人也。夾人者,不惜犧牲自身去幫助他人匡扶正義。
今游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俠文化:
自元末明初,《水滸傳》標榜“忠義”後,“盜俠”漸隱而“官俠”大盛。
民國武俠小說仍是以“官俠”為主,如向愷然《江湖奇俠傳》、趙煥亭《奇俠精忠傳》、朱貞木的《羅剎夫人》等。
2、從南北兩派武俠小說到新派武俠小說
轉折點——
梁羽生(1924-2009):廣西蒙山人,40年代末遷港。
代表作:《白發魔女傳》、《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等
與金庸、古龍合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開風氣也,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
為什麽只有香港重拾和發揮了“俠文化”傳統?
1、缺乏人文精神的50年代香港,以報刊為陣地,以吸引讀者為目的,直接促進了以武俠小說和言情小說為代表的通俗文學的發達。
2、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對武俠小說進行了限制和查禁,以至於20-40年代風靡一時的“南向(愷然)北趙(煥亭)”、“北派四大家”(還珠樓主、白羽、鄭證因、王度廬)以及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之祖”的朱貞木,或隱退,或轉移寫作陣地。
3、50年代初,臺灣以“戒嚴法”查禁一切“有礙民心士氣”的作品;50年代末,臺灣又以“暴雨專案”全面取締大陸、香港出版的新舊武俠小說,計有500多部。對金庸作品的查禁,直到1979年才解凍。
4、只有香港,對文化采取“消極不扶持”態度,將文化全部放逐於市場之中,沒有意識形態的限制和規定。
3、金庸的武俠小說
金庸(1924—2018)原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1948年移居香港。知名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
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55年開始武俠創作,第一部武俠作品為《書劍恩仇錄》;1972年封筆,最後一部武俠作品為《鹿鼎記》。
①金庸其人
金庸與夏夢
第一任妻子:杜治芬;第二任妻子:朱玫;第三任妻子:林樂怡
長子:查傳俠;次子:查傳倜;大女兒:查傳詩;小女兒:查傳訥
當我們註意金庸作品的產生和接受時,首先需要註意的就是他的作品就其文本自身而言就是極不確定的。有不少學者曾經指出他的作品按照傳統的藝術形式觀念來看,在結構上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因為他的許多作品最初是以報紙連載的形式分段寫作和發表的,缺少整體的構思。實際上金庸作品不僅在最初發表時缺少整體構思,後來也還在一遍遍修改,似乎沒有經典文本應有的恒定性。
“金迷”們究竟關心的是什麽?百度金庸吧和相關論壇中“金迷”所發的議論中,有很大一部分帖子是把金庸的各部作品(有時還帶上其他人的武俠小說)混在一起談論。比如:如果回到古代,你希望自己是什麽級別的武林高手?簫峰VS郭靖、《天龍八部》與《射雕英雄傳》之武功考證,劍魔獨孤求敗、劍神西門吹雪、劍聖葉孤城你們喜歡哪個?還有議論金庸小說中哪個美女最美、哪個反面人物最陰毒等等。這些議論所涉及的內容都與金庸以及其他武俠作品中所描寫的人物形象、行為、性格有關。
但這種議論卻不屬於傳統的文本批評,不僅因為許多議論的內容離開了武俠故事,更重要的是在這些議論中實際上構造出了一個超出具體的作品的大敘事空間。當人們把金庸的幾部作品(有時還要加上其他人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較其中的人物和行動時,具有結構整體性的具體文本就己經瓦解了。
——高小康《金庸:一個非文本研究的對象》,《學術研究》2007年第9期
② 《越女劍》——對歷史的戲仿
寫於1969—1970年之交,金庸最後一篇動筆的武俠小說。
金庸本想根據清代畫家任渭長的《卅三劍客圖》寫出33篇武俠小說,但僅完成了第一篇《越女劍》。另為《卅三劍客圖》翻查眾多筆記雜錄,或加考證,或作白話譯寫,或附評論,是為《越女劍》附錄,同《越女劍》一起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之俠客行》之後。
越女原型“趙處女”,最早見於《吳越春秋》,在唐《藝文類聚》及《劍俠傳》(《卅三劍客圖》取材於此)中亦有記載,明末馮夢龍所著演義小說《東周列國志》中也有。
《越女劍》既是金庸武俠小說系列中最短小的一部(1.6萬字),也是故事時間距今最為久遠的一部(其餘多以宋元明清為背景。)
《吳越春秋》,東漢趙曄撰。:今聞越有處女,出於南林,國人稱善。願王請之,立可見。……當世莫勝越女之劍。
《劍俠傳》,明代王世貞撰。:袁公即挽林杪之竹似桔橰,末折地,女接其末。公操其本而刺女。女因舉杖擊之,公即上樹,化為白猿。
《東周列國志》,明代馮夢龍撰。:老翁即挽林內之竹,如摘腐草,欲以刺處女。竹折,末墮於地。處女即接取竹末,還刺老翁。老翁忽飛上樹,化為白猿,長嘯一聲而去。使者異之。
歐冶子,(約公元前514年前後),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越國人,古代鑄劍鼻祖,龍泉寶劍創始人。
根據春秋《左傳·桓公十年》、東漢《越絕書·外傳記寶劍》、晉《博物志》、明《東周列國志》等記載,歐冶子曾為越王勾踐鑄了五柄寶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為楚昭王鑄了三柄名劍:七星龍淵(後因在龍泉處鑄劍,改名龍泉劍)、泰阿、工布。後吳王闔閭攻破楚國,占領楚國郢城,又一度攻占越國,寶劍落入吳國。後工布劍被吳王夫差賜予伍子胥自殺。吳越爭霸,吳國終被越國所滅,工布劍又被越王勾踐賜予文種自殺。
《越女劍》中提到歐冶子之徒風胡子助吳鑄劍,薛燭助越鑄劍。
阿青:
範蠡見這少女一張瓜子臉,睫長眼大,皮膚白皙,容貌甚是秀麗,身材苗條,弱質纖纖,心下不忍,又叫:“姑娘,快過來!”那少女轉頭應聲道:“是了!”……
卻見那少女在劍網之中飄忽來去,淺綠色布衫的衣袖和帶子飛揚開來,好看已極,但聽得“啊喲”、嗆啷之聲不斷,吳國眾劍士長劍一柄柄落地,一個個退開,有的舉手按眼,有的蹲在地下,每一人都被刺瞎了一只眼睛,或傷左目,或損右目。
那少女收棒而立,嬌聲道:“你們殺了我羊兒,賠是不賠?”
……
八十名越國劍士沒學到阿青的一招劍法,但他們已親眼見到了神劍的影子。每個人都知道了,世間確有這樣神奇的劍法。八十個人將一絲一忽勉強捉摸到的劍法影子傳授給了旁人,單是這一絲一忽的神劍影子,越國武士的劍法便已無敵於天下。
驀地裏宮門外響起了一陣吆喝聲,跟著嗆啷啷、嗆啷啷響聲不絕,那是兵刃落地之聲。這聲音從宮門外直響進來,便如一條極長的長蛇,飛快的游來,長廊上也響起了兵刃落地的聲音。一千名甲士和一千名劍士阻擋不了阿青。
範蠡向西施瞧了一眼,朗聲道:“阿青,我在這裏。”
“裏”字的聲音甫絕,嗤的一聲響,門帷從中裂開,一個綠衫人飛了進來,正是阿青。她右手竹棒的尖端指住了西施的心口。
她凝視著西施的容光,阿青臉上的殺氣漸漸消失,變成了失望和沮喪,再變成了驚奇、羨慕,變成了崇敬,喃喃的說:“天……天下竟有著……這樣的美女!範蠡,她……她比你說的還……還要美!”纖腰扭處,一聲清嘯,已然破窗而出。
清嘯迅捷之極的遠去,漸遠漸輕,餘音裊裊,良久不絕。
數十名衛士疾步奔到門外。衛士長躬身道:“大夫無恙?”範蠡擺了擺手,眾衛士退了下去。
範蠡握著西施的手,道:“咱們換上庶民的衣衫,我和你到太湖劃船去,再也不回來了。”
西施眼中閃出無比快樂的光芒,忽然之間,微微蹙起了眉頭,伸手捧著心口。阿青這一棒雖然沒戳中她,但棒端發出的勁氣已刺傷了她心口。
兩千年來人們都知道,“西子捧心”是人間最美麗的形象。
③從《越女劍》說開去——金庸筆下的愛情套路
金庸小說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它寫出一個人類至今仍捉摸不透的、既可讓人上天堂又可讓人下地獄的‘情’字。而不了解金庸與夏夢的這一段情,就不會讀懂他在小說中“情緣”的描寫。 ——三毛
黎姿:2001版《倚天屠龍記》飾演趙敏
許晴:2001版《笑傲江湖》飾演任盈盈
朱茵:1994版《射雕英雄傳》飾演黃蓉
01、妖女嫁了人,還是妖女嗎?
No.3 郭靖不是“妻管嚴”!黃蓉才是“夫管嚴”!
郭芙:“爹雖肯聽媽的話,但遇上大事,媽是從不違拗爹爹的。”
黃藥師:“她自己嫁得如意郎君,就不念別人相思之苦?我這寶貝女兒
就只向著丈夫,嘿嘿,出嫁從夫,三從四德,好了不起!”
——《神雕俠侶》
No.2 為什麽是趙敏,不是周芷若?
張無忌:“你殺一個人,自己便多一分罪孽。你自己日後想起來,良心定會不安……給你殺了的人,死後什麽都不知道了,倒也罷了,可是他的父母子女、兄弟妻子可有多傷心難受?……我義父殺了不少人,我知道他嘴裏雖然不說,心中卻是非常懊悔……” ——《倚天屠龍記》
Ps.張無忌的代表性意義——
寫“夢”的文學——男人的夢!背負家仇/遭受迫害——覆仇——失敗——重傷/流亡/隱逸
1.高手或秘籍(內力+武功)覆仇成功——隱逸
2.愛人(母親)放棄覆仇——隱逸
No.1 忍術天下第一的任盈盈!
令狐沖:“盈盈,我對小師妹始終不能忘情,盼你不要見怪。”盈盈道:“我自然不會怪你。如果你當真是個浮滑男子,負心薄幸,我也不會這樣看重你了。”低聲道:“我開始……開始對你傾心,便因在洛陽綠竹巷中,隔著竹簾,你跟我說怎樣戀慕你的小師妹……” ——《笑傲江湖》
本書結束時,盈盈伸手扣住令狐沖的手腕,嘆道:“想不到我任盈盈竟也終身和一只大馬猴鎖在一起,再也不分開了。” 盈盈的愛情得到圓滿,她是心滿意足的,令狐沖的自由卻又被鎖住了。或許,只有在儀琳的片面愛情之中,他的個性才極少受到拘束。人生在世,充分圓滿的自由根本是不能的。解脫一切欲望而得以大徹大悟,不是常人之所能。——《笑傲江湖》後記(節選)
女性門派的命運走向:古墓派、天山靈鷲宮、峨眉派
“我崇拜女性……女性的武功不一定比男性強,但她們具有男性所沒有的一個根本優點:把名譽、地位、面子、財富、權力、禮法、傳統、教條、社會責任等等等等看得那麽重要,而專註於愛情與家庭。女人往往愛得比男人深刻,至少在潛意識裏是這樣。許多男性在國家、民族等等漂亮的借口下追逐名利,追逐權力,追逐身外之物,貪汙腐敗,做了許多壞事,而女性往往看輕這一切。我對女性的崇拜和描寫,就想間接地否定男性社會中扭曲人性、輕視真情的這一切。”——金庸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